【荐】《文化苦旅》读后感

更新时间:2024-02-25 11:34:37
【荐】《文化苦旅》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文化苦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化苦旅》读后感1

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重。”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也难怪,看这本书要慢、要细,里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见。他笔下的《风雨天一阁》我记忆犹新,一个人,不!一个家族背负着坚守一座藏书楼的命运,范钦让偌大的中国留下了一座藏书楼,保留到现在。别的藏书家有,藏书也有,但没过几代,历史的风尘就将它们掩埋了。但是,范氏天一阁留下了,靠的是什么,是执着、坚定,还是如余秋雨说的“超越意气、嗜好、才情,甚至时间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体现在哪儿?他曾毫不客气地顶撞过权势极盛的皇亲郭勋,为此遭廷杖,下监狱,他似乎什么都毫不顾惜,在仕途上耿直不阿,最后连权奸严氏都奈何不了他。“一个成功的藏书家在人格上至少是一个强健的人。”余秋雨在这里总结道。

看到这,反思一下,我们这些读书人,假如生在那个年代,身为一个藏书家,会像范钦一样吗?我想不会,范钦身上的毅力,乍看下的不近人情,让我们来,难!我们是教师,教育学生,意志力不能少,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在挫折面前,爬起来的又有谁?生活着,又为了什么?这不正是我们该思考的。

继续往下看,我又发现了一桩“怪事”:80高龄的范钦终于快走到生命的尽头,在他分家产时,将其分为两份,或是藏书楼,或是万两白银。他让后代去选择。我想,假如让我选,让大家来选,会选哪个呢?要么拿着白银万两,逍遥快活一生,要么死守一座藏书楼,世世代代。说句实话,范老爷此举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我也十分钦佩这个相隔我好几百年的古人。也正因为这样,天一阁留下了。但这是一个难题,我在思考:假如把此事搁在今天,不搀假,谁会铤而走险,谁会选择天一阁,包括我。不过,奇迹般的,他的大儿子范大冲愿继续天一阁。这是现实,不是故事。

读到这,又让我想起另一个片段,希腊神话中,海洋女神对想参加特洛伊战争的儿子阿格琉斯说:“假如你参战,会战死沙场,但流芳百世;假如你不出征,会平安一生,老死后便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阿格琉斯最终战死沙场,但是因为他,希腊盟军胜利了。世上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人,世界才有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让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国的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也让我深深体验了“开卷有益”。

《文化苦旅》读后感2

  读完《文化苦旅》一书,感慨颇多,其中最深的一点,便是中华文明。

  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承载着伟大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我们炎黄子孙以其为傲。

  其他三大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它们都辉煌一时,虽起源早,却均被时间侵蚀,随之没落了,只有我们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流传至今,其它文明均太过张扬,引来了其它文明的嫉妒,在一次次冲撞中,走向了毁灭,中华文明比较保守,不张扬,不炫耀,但以其强大的力量,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有三条天地之线:黄河、长江、长城。其中黄河最为重要,它孕育了中华文明,在那儿,有着中华文明的基本性格。长江也早有自己的文化,宋代时,中国经济,文化中心便已转移到长江流域。第三条线最有意思,这条线与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线基本吻合,它同时又是区分农耕文化和游牧文明的天然之线,它借秦始皇之手“画”出,目的是区分两种文明。从中我感觉到了中华文明的神奇、有底蕴,有内涵,这是任何一种文明所不能及的。

  中华文明虽未中断,但其也是历尽了沧桑与磨难。国内的兼并战争、改朝换代也避免不了大战,这一切,使中华文明损失了许多,但最令人不能忍受的是那些国家和民族的败类,他们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把中华大地上的珍贵之物卖给外国人,这其中,令人哭笑不得的就是王圆箓,他将莫高窟里许多珍贵的经书卖给了一个外国人,而他所得的价钱只有三十英镑!

  到了清朝中后期,由于清政府的无能、腐败,从火烧圆明园、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再到后来的抗日战争,中华文明一步步被破坏,被践踏,被摧残,每一次战争都沉重压制并打击了中华文明,但均未成功地中断中华文明,这便是中华文明的强大之处,也是使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地方,这更能彰显一个民族的伟大力量!

  再有,我非常佩服作者余秋雨,他抛高官弃厚禄,冒着生命危险,又不远万里,考察了世界上的各大文明,写了二十余本书,单是辞去高位,就有多少人做不到啊,就更别说行遍天下了!他对各地的描述,引起了我无限的向往,我多想一览祖国大地上的秀美风光,也用自己的笔记下一路的所见所闻所感,做一个探索中华文明的旅行者、学者。是的,这需要无限的勇气与魄力,而我,正在慢慢积蓄……

《文化苦旅》读后感3

《文化苦旅》是一本散文合集,虽然我一直未窥得散文的精髓,因而不怎么喜欢散文,但里面的一些内容仍然让我印象深刻。

中华的美。有风景的美,文化的美,以及人的美。三者往往是互相融合的。都江堰、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西域喀什、浙江杭州……或壮观,或奇丽,也并非没有文化的美与人的美的存在;天一阁,及各个类似的地方,都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却也有着风景的美与人的美;巴金,谢晋,黄佐临……都有自己所热爱的,并用行动体现这份热爱,这会创造风景的美与文化的美;所以它们都很美。中华文明相较于其他文明来言其实幸运得多:早年没有同其他较强的文明打过大仗,只是内部打仗;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不错;并且一直绵延传承,从未断过。我为中华的美而感到自豪。

但是,中华也有一些毛病。  诽谤。媒体的诽谤暂且不论,群众却令我为之汗颜。群众常常在不明真相和眼睛雪亮之间徘徊,此时,人们在哗众取宠的媒体的极力鼓吹之下,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古训。倒向了不明真相的一方。于是余秋雨先生被剥夺了他的名誉权,以及他妻子的工作权,他父亲的生存权。被一些学者评为中国受诽谤最多的作家。其实我平时读书看报也常常是看到什么信什么。我以后不能盲目地相信人的诚实了。也不能够全盘接受他们的误导,应加以自己的判断才好。

被“棍子”欺压。一群拿着“框框”与“棍子”到处找毛病的, ……此处隐藏9148个字……人贵族在判决书上被打上“发配宁古塔”的字样从此被湮没。宁古塔总是不论是非的,是非都是皇上的一己私念和制度的妥协。我可怜那些怀着毁家纾难的决心报国却只能在这片寂寞的土地上甘心做个奴役的志识之士,我看到那些无故被株连的人眼里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绝望的眼神,那可怜的江南女子,在河畔掉下的泪早已与水分辨不清,那昨日的娇贵矜持变得遥不可及,更不要说那一点哀怨悱恻的儿女私情早已成了奢侈。我不知道宁古塔扼杀了多少清白与梦想,不知道滋生了多少哀婉与叹息,多少绝望与无助,也许,此刻,死亡也变得无足为惧了。可是就是在这些文人雅士,这些悲剧痛苦中,竟能生长出希望来。

灾难对于普通人来说灾难,可对于文人就不同了,他们总是能在灾难中找找寻生命的底蕴,在这些一无所有里依然心存慰藉,所以,宁古塔也因他们而变得有了那么些许暖意。

当官衔,财富,名誉被一一剥夺去,然而善良和正直是剥夺不了的。当一无所有的时候,只有生命与生命赤诚相见,也才有了那些令人敬佩的文人之间的情感,这是抛却了除生命以外的一切物质,用生命的纯粹建立的一种友谊。“冰天诗社”正是在这种纯粹的建立下产生的。而那感动容若的两首《金缕曲》更是这纯粹感情的产物。“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君剖。”又何尝不是顾贞观对张兆骞的无所保留。终于,在顾贞观的努力下,张兆骞才的以一个安详的晚年生活。孙子耕一路陪同骆长官从杭州一直到东北……

余秋雨说:“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必定产生在朔北和南荒的流放地,产生在那些蓬头垢面的文士之间,其他那些著名的友谊佳话,外部雕饰太多”,我对这是深信不疑的,没有什么情感的建立比生命对峙生命来得直接与纯粹了。这大概就是文人背后的庆幸吧。

生命与生命碰撞产生的情感,灵魂深处的触碰与交流,这应该就是宁古塔还剩的温存了吧。

《文化苦旅》读后感14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了《文化苦旅》这本书,感受比较深刻。作者余秋雨用他独具的慧眼和感悟纂写着一段段亲身感悟。或许作为我们是没有这样的机会去尝试这样的一种体会,这种苦行僧般的高尚,我们只是以另一种特殊的方式在传承着这样一种精神。

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可这并不是作者的真正目的,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一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作者恰恰做到了为我们的心灵写下了大大的“震撼”!它以浓郁的传统文化为基础,悠久的历史沧桑为背景,再加上其独特的行为风格以及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以有人说:“读《文化苦旅》就是在读行走的哲学。”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是《牌坊》。牌坊大约是中国独有的风景线之一,它有着严格针对的群体,那些女子,死了丈夫,再不嫁人,便被冠以“贞洁”二字,立了牌坊以资瞻仰。“封建礼数的压迫”,想必我不再说大家也很清楚,文章牵着线从牌坊,走到孩童的心中,再往前,却是一个有盗墓历史的老头,老头掌握关于坟墓的第一手资料。从他口中,孩童们得知,那些立牌坊的女子们的坟墓里往往是没有人的;至此,故事仿佛画了一个圆,留下绻绻迷雾,萦绕读者心头。尼姑庵里的女教师,全文并没有交代这些教师的来头,也未交待她们的去处,只隐约含糊提到是

大户人家的小姐,但我们都很清楚。这些素娥临凡的女教师们,就是以假死护卫贞洁,实际上改名换姓,避至他乡的牌坊女子们。这一篇以一位女教师的自尽结束回忆。文中多见“看不懂”,“颠三倒四”,“很混”,“思绪混乱”等词句,不露声色地深刻揭露,批判了中国封建礼数的残忍。

还有在《道士塔》写莫高窟敦煌文书所遭受的历史厄运以及作者对此的感悟沉思,但文章涉及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作品先写王道士敦煌石窟的罪人,尽管也意识到“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但也提到一些官员的无知和腐败,但还是将更多的愤怒如洪水般倾泻出来。这一篇揭示了一个文化悲剧,但除了愤怒与悲哀,作者也未能告诉我们出现这样悲剧的根源所在。其实不然,人的被“错置”的命运是导致历史荒谬的本源所在。而“家天下”的制度则是民族悲剧的必然发生的现实因素,文化认知意识的落后则是这一悲剧产生的文化背景与根源性动因。

世界每一个角落里都有着文明,全世界都浮动着文明。不论文明先进与否,文明都在不断变化、发展、创新。每一段文明都有其的一段发展历史“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读《文化苦旅》苦,写《文化苦旅》的人更苦!

《文化苦旅》读后感15

苦,文化之苦旅。

思,历史之长河。

——题记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教授的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全书的主凋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秘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物构成。或许在常人眼中山水仅是高山流水,不无特别之处,象征大自然的美好。但在作者心底山水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由此可见,当他泛舟于千年文明的长河之中,对自然风光情由独忠,才会有独树一帜的思想见解。他超越了现实中的诗情画意,还回顾与历史,欣赏着了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在游历的途中,再翻开历史的长卷,叠加自身的观念,呈现给读者新的“文化之旅”。

他踏遍中国河川。第一站就是莫高窟。在莫高窟外,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的主人竟然是敦煌的罪人。他目光呆滞,畏畏缩缩。他买掉了一车又一车的文化古物。这不仅是自取其辱,对于中国也是莫大的侮辱。他是中国的罪人,也是历史的罪人。余秋雨恨他,那些专家们也恨之入骨。我猜想他是恨自己的渺小,眼睁睁地看者外国人运走中国的东西,却无能为力,也恨世界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罪人,恨历史无法改变。但值得庆幸得是,无论敦煌运到伦敦,巴黎,运到彼得堡,东京。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他们可以带走文化,却带不走文化。

他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冰天雪地的北国到充满民族风情西南边境。他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也是他悠久灿烂中华文化的苦苦求索。

他又来到了工程浩大的都江堰。只要被问到中国历史上令人最激动的工程是什么?几乎每个人都会毫不忧郁地回答道是长城。而余教却说是都江堰。他总有独特观点。着要说服人们得要花点工夫。因为他必须把自己的思维灌输到别人的脑袋里。在描述长城时,他大力赞扬,从孟姜女痛苦流涕到全身投入到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慷悸。感觉深厚多了。如此力褒长城,想要突出都江堰的宏伟就更难了。可他娓娓到来。从修建的时间看,他比长城早数十年,早已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从对社会功用看,长城早已颓废,而他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请流;从历史人物看,他造就了孔明着一代英雄人物;他让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有一个安定的后方;从建造的历史人物看,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而李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作者妙趣横生,甚至打动了我。想想也如此,想当年秦始皇筑长城的目的是阻止匈奴南侵的积极作用。如今,世界和平统一,他常常成为了排场。

我非常佩服余教的独特的审美能力,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揭示中国文化的巨大的内涵,而且也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新的范例。

《【荐】《文化苦旅》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