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个人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个人读后感1一条道路散发着如薄荷般的清香引诱着我们一步一步离终点渐近。它的表面随时都会出现一些让你措不及防的陷阱与牵绊,但是你却不得不将你的脚印留在那条令人向往勇往直前的道路上。成长之路亦是如此充满祈祷与希望的美好同时也有一个个另人低迷堕落无措的深坑。
暑假来临之际,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几本辫子姐姐的书每一本书中的成长故事都使我入迷,我最喜欢也是印象最为深刻的便只是那一本《我是你一个人的拉拉队》,书中语言平实真切让我能身临其境感受着每一个角色的内心感受和喜怒哀乐,辫子姐姐是我们这一代少年很好的学习对象与榜样。
唐糖是一个如她的名字一样甜美可爱的少女,偶尔会有点有趣的恶作剧。她有一个非常疼爱她的老爸,老爸是布兰妮的粉丝,所以一直管唐糖叫小甜甜。一天,唐糖突然破天荒的提出了要订世界篮球杂志的要求,这让爸爸很是吃惊,虽然唐糖是姚明的粉丝,可他认为小女孩看些时尚杂志才是正常的。之后那些另他摸不着头脑的要求一个接着一个。买一系列各种各样的健身器材开始减肥和学习不同种类的舞蹈,唐糖的拼劲让爸爸一次又一次吃惊不小。正是她的努力让她从一个拉拉队的超级替补摇身一变成为第一领舞。只有唐糖自己明白自己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只是为了一个那个经常被她恶作剧的篮球第一中锋贝垒。他触动了一个少女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情窦初开的萌芽也开始生长。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当唐糖辛勤付出的一切努力终于要换来回报时一个深坑也将他与她深深拽了下去。贝垒也从哪一j件事故开始发生了彻底的转变。他开始拒绝她的一切帮助,她开始将她越推越远,他甚至想逃离她。唐糖终于不堪忍受想要转学。她的父亲却开始劝慰他们俩个人不能放弃。唐糖也继续开始为了贝垒而努力,会一直为他喊加油支持他,直到汗流满面泪流满面。
当我一气呵成读完整本书时,我的内心充斥着各种的情感。也让我记住了那个独特的橘子少女,唐糖。记得整本书封面上那一句话,我知道还需要很多考验很多抱歉,但总有一天,你不会在拒绝我的加油,我会一直对你喊,加油加油加油。也让我感悟出些成长的道路上的道理,你没有选择,你只能一直走下去,或者死亡。
个人读后感2人世间,很多事需要坚持,比如:一个人要成功,必须克服许多的困难、挫折,这些都是为了将那些不能坚持不懈的、随随便便就半途而废的人拦在成功的大门之外,可能在你准备放弃的时候,成功的大门就摆在你面前,你却默默地离开。
艾青在新中国建立伊始之际,在人们最需要精神鼓舞的时候,他创作了《礁石》,也可以说《礁石》是应时而生,它实实在在的鼓舞了几代中国人。这首诗写了两个对象,一个是浪;一个是礁石,有两个主要的画面,一个是无数浪花被礁石打成碎沫;另一个是礁石屹立,面对浩瀚的浪花。
《礁石》塑造的是长年累月在狂风巨浪的扑打下坚强不屈、坚定不移的礁石形象,它不仅是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的自身的象征,而且还是我们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象征,也表明我们每一个人就算长期不顺心、不如意,也一定要保持坚强不屈,乐观自信的精神形象。
读这一首诗时,我不由得想到那次体育期末考试,分组时,同学们都想先跑,纷纷挤向第一排,把我给挤了出来,我抬眼向周围看去,发现留下来的全都是能跑的,当时我也挺开心的,因为跑步时,若前面有一个人给你领跑,你就会有个追逐的目标,如果是自己领跑,就没有那种冲劲,就会越跑越慢,耗时过长。
当然,即便有人领跑,也不是就一帆风顺的,那次体育考试中,我跑到第二,一直跟在第一的后面,很快口就开始发干了,口水也是酸的了,脚步越来越沉重,我甚至一度的想要放弃,可是当耳边传来同学们在跑道上奋力向前的脚步声、呐喊声时,我不禁想,身边的同学都没有停,我又怎能停下呢?我一定不能被后面的同学超越!我一定要成功!只要坚持下去,我一定行的!最后我如愿成为第一个冲过终点线的同学。而这不就是《礁石》告诉我们的“做事一定要坚持不懈”吗?
放弃有十五笔,坚持有十六笔,坚持与放弃,仅在一念之差,我们要好好把握。
个人读后感3《一个人的朝圣》是英国剧作家乔伊斯?蕾秋的作品。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随着阅读的深入,越发觉得精彩,发人深省;很久没有这样的书吸引我一口气读完,感慨万千,希望与大家分享。
全书从60多岁的退休老人哈罗德收到一份昔日好友奎妮的来信开始讲述。奎妮与哈伦德已经有20年没有联系,信上奎妮告诉哈罗德自己患上了癌症,将不久于人世,这封信是专门来和他道别的。看到信的那一刻,哈罗德非常吃惊,往事也随之涌上心头,他觉得应该为奎妮做点什么,为了让奎妮恢复健康或活得更久,他决定从所住的金斯布里奇徒步走到贝里克郡,全程600多公里。哈罗德没有告知妻子莫琳,没有携带生活必需品和徒步所需装备,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裸走”,因为哈罗德坚信只有这样才能对奎妮的健康有所帮助。在没有借助任何交通工具情况下,哈罗德耗时87天,成功走到了奎妮的疗养院,见到了奎妮最后一面。
刚开始上路,哈罗德非常介意自己的外表和别人的眼光,中间也经历了几次动摇,但因为沿途陌生人、家人的鼓励、肯定而得以坚持,突然有一天,他似乎想明白了,开始享受以地为床以天为被的惬意,并乐意接受别人有限的食物和帮助,同时吸引了大批的追随者。徒步的过程,是哈罗德包括他的妻子莫琳的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他们关系的修复过程,更是他们彼此心灵重建的过程。
哈罗德带着伤痛出发,却选择了走向爱。与其说他徒步走了600多公里,不如说他经历一个87天的心历路程。在一个人行走的路上,他更真切地看见了自己,承认自己的恐惧与软弱。他接纳了自己,原谅了所有人,这是他真正成长的开始。而妻子莫琳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样看见了自己,看见了丈夫。他们彼此重新敞开心扉,敞开怀抱。
旅途中的哈罗德不仅渐渐读懂了人生,学到了要追求最珍贵的亲情、爱情、友谊,懂得舍弃一些其他身外物,更学会了接纳自己,从而感悟到“给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馈赠,既需要谦逊,也需要勇气”。
个人读后感4暑假里,我在仔细挑选老师推荐的阅读书单,突然看到一本《变来变去的好朋友》,好朋友不是特别的吗,怎么会变来变去,带着疑惑我就选这本了。打开一看,哦,原来跟我想象的太不一样,书中主人公之一夏格致是个会变身的小姑娘,她如同有魔法一样说变就变,她为死党陈佳酿做了很多事情,是陈佳酿最重要的好朋友。
有一篇叫《两个人的纽扣社团》,主要讲了陈佳酿从幼儿园到小学,衣服的扣子一直都是扣错的,不知道被同学们笑话了多少次,于是,夏格致为她办了一个纽扣社团,帮助陈佳酿缝纽扣纽扣。夏格致放弃了她最喜欢的高大威武的机器人社团,还把自己珍藏很久的漂亮纽扣都送给陈佳酿练习。这个故事让我不禁微笑起来,我想起我最好的朋友赵怡乐了,她跟夏格致一样 ……此处隐藏6085个字……却常常出此刻他的脑海,在哈罗德离开的这段日子莫琳也想起了以前的生活,为什么就和丈夫走到了这样的地步,莫琳将戴维的离世怪罪到哈罗德头上,说他不是一个好父亲,从来没有给过戴维关爱,之后莫琳翻看了一部相册,看到哈罗德和戴维的合影。
感觉到他们父子以前是尝试过好好沟通的,莫琳也进行了一些自我批判,在哈罗德行走的时间内,他们都直面了这二十年来都不愿应对的内心世界,他们发现都深爱着对方,最终得以化解,莫琳也搬回去和哈罗德一齐住,他们想起了刚认识时的场景,都想起当时认识时的玩笑,他们都笑了。
一个人的朝圣,与其说走在路上,不如说走到心中,应对一些我们不敢应对或不愿应对的心结,只有我们勇敢应对才能打开心结,最终获得理解、获得幸福。
个人读后感13从前我是个喜怒形于色的人,难过和开心都写在脸上。
从前我是个胆怯懦弱的人,一遇到困难就想着向别人求助。可是后来我发现,哪儿有那么多人有时间来将你解救,真正能让你走出困境和僵局的,往往更是你自己。后来,我终于学会了把所有的情绪都丢进深夜的被窝里,丢进旁人都沉睡了的夜晚,丢进不被打扰的凌晨的情歌里,那里有我所有的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心灰意冷和不堪重负,然后,所有的这些又都在这个晚上死去,默不作声,不被察觉。
有人问,人的成长要多长时间,要经历多少大风大浪。如果让我说,一次就够了。只要你真正地完成了一次重新站起来的过程,你就会从此找到方法,并且不再会轻易地对困难产生惧怕。
《爱你,罗茜》里有句话说:“你应该找一个时时刻刻都爱你的人,一个永远陪着你的人,一个爱你全部的人,特别是你的缺点。”这个世界上哪儿有什么所谓的百分之百完美的另一半,不过都是彼此在完成着一次又一次的打磨和牺牲。
愿我们不求结果,无问前程,只求善待相遇,不忘初衷。
愿我们生而明亮宽宏,爱得厚重开阔。
愿我们把今天当作在一起的第一天,也把今天当作在一起的最后一天。
愿我们热情,慎重,并且永远记住相爱的感受。
总之,很喜欢一句话
“喜欢就争取,得到就珍惜,错过就忘记。”
希望我们做另一半的小女人,可爱而柔软;
希望我们做自己的大女人,不易破碎,不怕失去。
人和人之间总要留有最基本的体面,哪怕再看不顺眼的人我们也都保留着表面上的和气,如何才能在一个喜欢自己的人面前也不惜用伤人的态度和言辞,我实在难以想象。任何人都有权利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回应他人的好感和喜欢。但我想说,请给对你动了感情的人,留一点美好的幻想。这幻想不仅是对你的,还有对他自己的。爱你的人不应该被你的无情伤害,我们谁都无法被所有人喜欢,遇见能看到你的美好并爱上这种美好的人,本来就不容易,本就值得我们感恩和珍惜,不是嘛?
生活不会轻易放弃谁
日子还长,多的是快乐美好。
谢谢你们,喜欢着如此普通的我。
谢谢你们,做我平凡世界里的英雄。
个人读后感14我知道我现在的角色,也不敢再去奢求什么,所以我保持沉默,什么话都不说,徘徊是一种折磨,不如一笑而过,如果一个人哭了,两个人都会快乐,我宁愿换来三个人解脱,相信在你的世界,我只是个过客,从来没有占据太多,也愿换来三个人好过。何流的单曲《也很值得》。
这首歌对奎妮的形容太贴切,她对哈罗德的爱不像张爱玲一样卑微到尘埃里,没有大张旗鼓的主权宣誓,没有非他不可非他不嫁的张扬。始终用第三人称的笔调,来拥抱一段爱而不得的感情和一个爱而不能的人。喜欢上一个有妇之夫,却从来不介入。自始至终为他做很多事儿,在他面前只字未提,默默的看着她难过,虽然喜怒哀乐都不为“我”。
奎妮是自责的,其实戴维的自杀与她无关。一个任性自私的人随意对个人生杀权的行驶,让那些为之牵连的人足以难过自责一辈子。奎妮的离开,他们不再联系。事物不总是以消失的方式结束,也不是总以突然出现的方式开始。你以为会有一个时间说再见,但人们往往在你回过神来已经消失。时间的残酷在于只要你稍一犹豫,分分钟帮你决定结局。奎妮对哈罗德的爱,莫过于离开后,把一切活成哈罗德的样子。
我跟奎妮一样却又不一样,我跟有对象的男生关系都比较好。我个人原因吧!觉得跟有女朋友的男生比较容易相处,这样即可以验证有纯洁的友谊,又不会有来自外界各种流言蜚语。我能处理好跟有对象的异性的关系,和跟他对象的关系。大哥的女朋友从贵阳来,我跟大哥一起去找的房子,一起吃饭,走之前还去送。家门姐姐,跟他各种打闹,开玩笑。虽然我没见过他对象,但是应该不影响。家门姐姐这些年来大大小小的照顾,帮助。我们之间是可以不用谢谢这个词的。方队,他女朋友我认识只是不太熟,跟他却有很多接触,去山东看他,帮他募捐等等。我状态不好,遇到坎儿了他拉我一把。不是患难之交,这些年打下的革命友谊却点点可数。
室友说三角关系中,不分先来后到,不被爱的那个人才是小三。我肯定也赞同但不会这么做,开始的初衷并非如此,本意也与之相去甚远。哪些关系我能妥善处理,不会因为一些无关痛痒的原因,放弃一段本可持续一生的友谊。
个人读后感15这本小说出自剧作家之手,但是它却并不注重戏剧张力,故事简单人物平凡,打动人心的是字里行间的安静和细腻,就像春天的第一场雨,秋天将落未落的叶,就像该书的宣传语:“有关自我发现、爱的回归、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万物之美”。哈罗德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的错误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可能会犯的错。
在路的彼端,在时光的尽头,在人生的末尾,拂去岁月的蒙尘,那一点一滴的遗憾,正是普通人的渺小与孤独牵引我内心的温柔。这世上有许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断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前面,日子久了,生活显得暗淡无光,然而每个人的生活又是独特的,每个人都走在不同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在追寻自己的圣地。
哈罗德的行为后来引起了公众的关注,很多人参与了进来,然而没有人知道哈罗德走路去看奎妮的原因。是爱情故事,或是奇迹,是善举,甚至是勇气?都只是凭空猜测,哈罗德了然于心的事实和他人自以为了解的情况大相径庭。哈罗德的妻子莫琳,她起初很愤恨,事实上因为儿子戴维的死亡,她已经恨了哈罗德很多年,而随着哈罗德的突然离去,莫琳痛苦、迷惘、挣扎,她第一次试着站在哈罗德的角度看问题,小说最后一段:“两个身影就这样拉着对方的手,站在海边,在笑声中摇晃。”莫琳仍然不明白哈罗德这一趟徒步旅行的原因。但是这有什么要紧呢,这并不妨碍他们又一次牵起对方的手。
“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爱并不能消除这种孤独,但正因为由己及人地领悟到了这种孤独,我们内心才会对别人充满最真挚的爱。”“世上有多少个朝圣者,就会有多少条朝圣路。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这两句话同样出自周国平散文。不同国家的作者,不同体裁的文章,不同文化的背景,却不约而同地给读者传达了同样的理念。这就是文学跨越时空、跨越国界、跨越民族的普世价值。我们都是靠自己孤独的朝圣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而我们其实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