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知识总结

更新时间:2024-02-25 11:38:21
初二物理知识总结

总结就是把一个时间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结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有寻找学习和工作中的规律,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二物理知识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二物理知识总结1

一、光的折射

1、定义: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

2、光的折射定律:

⑴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⑵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与法线两侧。

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

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

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或其他介质射出),折射角=入射角=0度。

二、透镜

1、名词: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三、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表:

物距像的性质像距应用

倒、正放、缩虚、实

u>2f倒立缩小实像f

f2f幻灯机

uu放大镜

四、眼睛和眼镜

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

初二物理知识总结2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

从粒子到宇宙

一、分子世界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

2、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排斥力。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

二、静电现象

1、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

把皮毛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

4、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只是将电子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三、更小的微粒

分子由原子构成。

原子是由带负电的核外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的。

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统称为核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物理八年级下册知识

第八章运动和力

8.1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自由滑下(控制变量法),是为了使小车滑到斜面底端时有相同的速度;阻力的大小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的距离的长短来体现(转化法)。

2、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事实和科学推理得出的,它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验证。

4、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惯性

⑵性质: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⑶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的作用,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速度、物体是否受力等因素无关。

⑷防止惯性的现象:汽车安装安全气囊,汽车安装安全带。

⑸利用惯性的现象:跳远助跑可提高成绩,拍打衣服可除尘。

⑹解释现象:

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何向汽车行驶的方向倾倒?

答:汽车刹车前,乘客与汽车一起处于运动状态,当刹车时,乘客的脚由于受摩擦力作用,随汽车突然停止,而乘客的上身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行驶的方向运动,所以…….

8.2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平衡状态。

2、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平衡力。

3、二力平衡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同物、等大、反向、同线)

4、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⑴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当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②当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平衡状态)。

③当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

⑵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②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

注意:在判断物体受平衡力时,要注意先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水平方向还是竖直方向)处于平衡状态,然后才能判断物体在什么方向受到平衡力。

②当物体处于非平衡状态(加速或减速运动、方向改变)时,物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

5、物体保持平衡状态的条件:不受力或受平衡力

6、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8.3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2产生条件:A、物体相互接触并且相互挤压;B、发生相对运动或将要发生相对运动。

3种类:A、滑动摩擦B静摩擦、C滚动摩擦

4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大小的因素: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5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6测量摩擦力方法:

用弹簧测力计拉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相等。

原理: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二力平衡)

7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A、增大压力B、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8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A、减少压力B.减少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C、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D、使两接触面分离(加润滑油、气垫船)。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

第1节力

1、什么是力?力是,力不能离开存在,其中给出力的物体叫物体,另一个接受力的物体叫物体;

2、力的单位:物理学中,力用符号表示,力的单位是,简称,符号是

3、力的作用效果 ……此处隐藏33204个字……(4)速度的单位: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1m/s=3、6km/h

三、物态变化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1、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2、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度叫沸点。

13、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4、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5、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6、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四、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

(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法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成θ角,入射角为90°-θ,反射角为90°-θ)

(3)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镜面旋转θ,反射光旋转2θ)

(4)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答: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

初二物理知识总结15

第一部分声现象及物态变化

(一)声现象

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3)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

4.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6.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声音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二)物态变化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3温度计

(1)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4.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5.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

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35—42℃ 0.1℃ ①离开人体读数

②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无—20—100℃ 1℃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

寒暑表无—30 —50℃ 1℃同上

6.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7.熔点和凝固点

(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2)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3)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8.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9.蒸发现象

(1)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10.沸腾现象

(1)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初二物理知识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